台中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蔡恆偉牧師表示,本次行程包含專題分享,以及實際走訪多處光電場域、公民電廠、在地農業及漁業、地方創生工作者。講師背景涵蓋不同組織、身分及工作領域,有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中辦公室主任鍾瀚樞、公民電廠推動者許震唐、台西八田有機農場農業工作者吳家禎、天泰能源創辦人暨睿禾控股董事長陳坤宏、好蝦冏男社負責人李富正、三小市集創辦人李宜倩及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等。
走讀行程中,身兼攝影師的許震唐從地景、風景、凝視等攝影哲學切入,帶領參與者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,並指出台灣綠電發展的困境與限制。吳家禎及李富正皆提及,光電發展給在地產業帶來衝擊。陳坤宏則提出對應的觀點,使參與者看見光電給農村帶來的正面利益。這些討論帶領參與者更認識議題的複雜性,理解綠能發展的優劣必須從寬廣的層面考量,人對環境造成的改變需要時間持續觀察才能評判。
最後一天在嘉義中會北港教會分享時,陳郁屏借鏡德國指出,德國花了60年推動能源議題,能源與環境意識才成為德國人的基因。這期間透過不同抗爭方式,形塑政府對能源的使用意識,讓政府意識到計算能源發展的風險成本不是只有資金、利潤,還要包含生態、人民反彈、社會動盪的成本。從信仰角度來看,德國人民讓政府了解規劃政策除了成本與利潤,人與人的關係、人與土地的關係亦不可忽視。綠能轉型的路很長,德國走了60年,台灣目前在第一個十年。
陳郁屏表示,能源轉型的問題不在技術,而是居住環境的全面性改變。能源轉型正在改變人們居住、工作與生活的空間,城鎮與鄉村的地景。重點不是變或不變,而是如何參與改變。
活動總召高柏恩牧師表示,台灣基督徒學生運動持續邀請青年從信仰出發,關心這片土地與受造世界。李宜倩分享,一個地方如果沒有辦法發展在地的傳統、在地的產業,那麼就會消失。當年輕人意識到家鄉對自己的意義時,許多年輕人便願意回鄉。「我們相信基督徒不只是教堂中的聚會者,更是公共議題的參與者。」透過這趟旅行,青年學習用身體感受、用雙眼看見人與土地之間的緊張與盼望。信仰知識與感動雖幫助人親近上帝,但唯有實踐信仰的生活,才能使人真正與上帝相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