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多年前,三小市集創辦人李宜倩還只是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學生,腦海裡根本還沒有「創業」的想法,只是憑藉著對農業的熱情,當時國內食安問題層出不窮,台灣每公頃田地農藥用量是世界排名第一,身處在農業大縣的雲林,仍有不少小農願意犧牲產量、不使用農藥,以友善土地方式種植。
「我覺得可以種東西給人家吃,是我的福氣。」友善小農的一句話,讓從台北來雲林讀書的李宜倩印象深刻,她總能在農友和土地上學到很多。於是,李宜倩和同學興起農學市集經營的想法。
「記得第一場友善農學市集只有十攤,裡面有二攤還是拜託學長姐來撐場面。」如今,三小市集已和全台超過130位友善環境生產者合作,產品也在全台最大零售通路統一超商(2912)門市上架。
「當時,我什麼也不懂,農友也不清楚我們要做什麼,我就是每周去農夫們的果園、農場報到,阿姨做什麼,我就跟著做、跟著學。」去了好幾家農場持續蹲點學習,李宜倩的傻勁總是那麼一點一滴累積出小農們對三小市集的信任。
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雲林在地友善種植生產者,三小市集舉辦多場食農教育活動,為了不能來產地的人,發行刊物「雲林食通信」,透過雜誌附贈食材的有趣方式,讓消費者邊讀邊吃、強化體驗感。「很多事情,時間過了大家很容易忘記,可是飲食文化透過文字記錄,就有了存在價值,後來,我們發現雲林食通信成為學校老師的教材。」
然而,單憑一股熱情,是無法讓社會企業永續經營。
創業第二年,李宜倩即面臨花光個人積蓄、市集將收攤的命運。當時伸出援手的睿禾控股集團董事長陳坤宏說,一路看著他們為農民的付出,三小市集是為了友善土地、解決農民問題的社會企業,而睿禾控股則是從企業ESG的社會責任出發,在公司追求獲利之外,也將盈利回饋社會,因此公司決定百分之百支持「三小市集」。
然而,想要藉由設計翻轉地方,不能只靠「生產」,還要有實質的「產業鏈」。雖然每周透過友善小農市集及門市銷售,也拉近生產者跟消費者的關係;但小農平時忙於果園管理,往往無力處理客人需求,或是遇上大環境突然變化而無法反應,三小市集被迫開始思考解決之道。
「我們不能一直藏在農夫後面,應該更積極站在前方為他們解決問題,提供更多的服務,進而成為永續經營的公司。」三小市集發現愈來愈多像睿禾控股願意投入社會公益的企業,他們有ESG方面的需求,於是進一步推出「好田計畫」,以企業認購契作方式,分散小農友善耕作的風險,或是以客製化方式提供企業綠色採購。
去年更從生物多樣性出發,台灣許多保育類生物棲地常會與農業區重疊,像是雲嘉南特有種的諸羅樹蛙,三小市集協助嘉義大林烏殼綠竹筍農友,運用農場自然地勢,創造友善樹蛙的生長環境,農場也獲得林務局核發的「諸羅樹蛙友善棲地管理標章」認證;還有其他友善生產者也取得「友善石虎農作標章」。